展馆 光的空间 · 明珠美术馆 · 心厅
日期 2018.08.04 周六 14:00-16:00
主办 上海法语培训中心
语言 中文

除了拍照,想试试在旅途中用画笔记录所见吗?

 

PAM邀请法国插画家奥黛丽举办分享会与创意工坊,带领大家创作一份实用的旅行游记,让参与者体验不同的绘画形式,了解旅行速写时非常实用的创作方法

所有工坊参与者都将收获属于自己的实验型迷你“旅行笔记”!

640.webp

奥黛丽·马尔卡姬

Audrey Marcaggi

心理学、艺术、旅行,对马尔卡姬而言是她人生中必不可缺的三要素。出于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关注,2015年马尔卡姬作为儿童医学中心精神运动训练师来到中国杭州工作。与此同时,她还在著名艺术学府“卢浮宫学院”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并增强针对儿童及成年人的艺术治疗实践操作能力。

中国艺术对她而言是长久以来的梦,从小父亲讲述的有关这个国度的各种故事引发了她极大的好奇心。并在多年后终于亲身来到这个令她魂牵梦萦的国家。

马尔卡姬创作了多本旅行笔记:从南非到科摩罗,从印度到尼泊尔再到日本。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她创作的这本旅行笔记内容最为丰富,对她本人而言也最为重要,在这本笔记中不仅可以窥得中国面貌的一角,还能看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微信图片_20180801165222

八岁生日那天,奥黛丽的父亲送她一本书---简﹒弗里兹(Jean Fritz)写的《我生在中国》,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上世纪生活在中国的美国小女孩的有趣经历。从那以后,这个处于众说纷纭与盎然诗意间的国度便始终萦绕在她的梦中。2015年初,艺术家终于踏上了旅途,心情就像与一位远方的爱人重逢:激动万分、喜不自胜,却又满怀天真。

克莱蒙费朗旅行笔记协会(Association des Rendez-vous du Carnet de Voyage de Clermont-Ferrand)有句箴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言极是。纵使艺术家饱读诗书、遍览电影、研习中国艺术,出发之前的她还是心怀忐忑,茫然不知所措。在她面前的是一道文化鸿沟,甚至连中文的“我爱你”都不会说,唯一能做的只有睁大眼睛……不停地画。

绘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了与遇见的人产生关联,也是叙述和记录。

640.webp (2)

在定居杭州之后,艺术家发现了一个和她预想中截然不同的中国。以欧洲的眼光来看,很多事物相对不是很清晰,一些观念也显得陈旧。她随即开设了博客 “在中国的108个星期”,向她的亲友们寄出一封封“中国来信”:上传自己的绘画作品和照片,分享她的“一千零一夜”、日常生活中的奇特故事、还有那一次次的邂逅。完全不同于某些刻板印象,实际上中国人很喜欢开玩笑而且非常的热情好客、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即便有时迫于生活的压力,仍然是乐天派并且做事很有耐心。奥黛丽的画作中有很多肖像,记录着她有幸遇见的人们和那些令她印象深刻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180801165710

奥黛丽常用中国的毛笔和墨汁来作画,任意手边的材料都可以成为她创作的载体:报纸、找到的纸头、旧书、展览画册或者饺子店的面巾纸……有时候她也会尝试版画:油毡浮雕、丝网印刷。她四处搜寻、精心收藏、最终呈现在这一本别具一格的旅行笔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