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7114268136

毕蓉蓉


1982年生于宁波,2008年于四川大学山水画专业获硕士学位,2010年取得荷兰弗兰克摩尔学院绘画专业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毕蓉蓉每到访一个城市都会收集城市图案,比如建筑物的装饰纹样等,将其经过手工或数码加工,形成包括绘画、拼贴、织物、影像、场域特定的装置等多种媒介在内的综合性创作手法。

从采集素材到绘画再发展至场域特定的装置,是我自身与大自然或周遭环境对话的一种方式,作品也由此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中随之生长。

——毕蓉蓉

生长中的风景(III)
640

毕蓉蓉的装置空间《生长中的风景(III)》包含壁纸、手稿及地毯三部分

此次展出的《生长中的风景(III)》,是艺术家为明珠美术馆特别创作的,结合了美术馆由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空间特色,色彩斑斓的陈列手稿与同源的壁纸、地毯浑然一体,图案源自与艺术家生活密切相关的中药植物。这些植物一方面作用于身体,一方面又让她在心理上对它们产生了好奇与兴趣,她时常会在绘画时播放古代医家的医案故事。

640
640
640

《生长中的风景(III)手稿系列》在明珠美术馆“以花之名”展出现场

藉着对这些植物的兴致,艺术家将素材转换成了手稿,这些手稿中的线条、碎片、色彩也犹如藤蔓一般与之前的作品、与建筑空间相互缠绕,在空间里蔓延“生长”。它们可能与原有的语境不再相关联,但却以另一种更独立的形式介入新的环境,生长为另一种图像风景。

640

生长中的风景(III)——手稿系列、毕蓉蓉、2020,手稿
铅笔、水彩、Ultra Giclée打印、树叶、亚麻布、涤纶线、丙烯胶,无酸水彩纸
25.5 × 35 cm × 17

我本身对大自然很感兴趣,创作其他作品时也会去自然界写生,这与我学国画的背景有关。但我没有单独去思考“花”这个主题,这次也是因为疫情的缘故与花有了结合。花是生命的象征,开花后会结果。在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我画了一些中药药材,因为去年我的皮肤非常不好,不停找中医治疗,由此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创作时我也会去听一些中国古代的医案,听关于身体的分析,因此我在这件作品中运用了这类花草的造型。花的果实就是我在喝的中药,它们可以给我带来健康,是生命延续的象征。因此,在这个非常时期,明珠美术馆举办“花”主题的展览非常有意义。

640

生长中的风景(III)——手稿系列、毕蓉蓉、2020,手稿
铅笔、水彩、Ultra Giclée打印、树叶、亚麻布、涤纶线、丙烯胶,无酸水彩纸
25.5 × 35 cm × 17

这件作品其实是一个整体,虽然有很多手稿,但彼此不能分离。我在自然与城市中采集到的都是一些碎片,这是一次与城市、自然整体环境交流对话的过程。这些碎片随着时间空间会割离出来,但我希望能把它们带回到一个新的生命体,希望通过不同的手段与媒介,让观众的身体能够介入这样的空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对话。因此观众可以在我的作品中看到从手稿、壁纸到地毯的延伸,其中壁纸里的碎片来自我的手稿以及之前从自然采集到的元素所组成的画。

明珠美术馆“以花之名”展览现场

明珠美术馆“以花之名”展览现场

明珠美术馆“以花之名”展览现场

过去的创作与新的素材在我的作品中不断生长,素材离现实越来越远,慢慢地就变成我自己的一部分。我的作品与生长有关,生命源源不断地生长,但我们不知道最终会生长成什么样子。在我看来,我们没有办法预设也不需要去预设生长的结果,这是一个自然、自由的状态。不论是生命还是具体到我的作品,都是我在跟着它们去生长。

640

生长中的风景(III)——壁纸(局部)、毕蓉蓉、2020,装置
无纺纸上弱溶剂墨水打印、尺寸可变

我喜欢去往不同的地域采集素材,获得不同感受,激发灵感。但疫情迫使我待在家里,感觉周围一切都变得虚拟,只能通过网络对外进行交流。虽然展览正在发生,包括今年一个香港的展览,但我只能看到平面图,让我觉得展览离我的身体很远,我无法进入其中,更无法触摸。也因为疫情,这组作品和以前的创作手法很不一样,我运用了大量网络素材,像素很差,与以前能够采集到的素材不同。我想把这种感受放大出来,所以壁纸里有很多放大的手稿,像素颗粒很大,显得很抽象,同时也与明确的主题要素发生对话。

/ 毕蓉蓉

 

相关展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