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7116345247

薛松

中国 安徽砀山 1965

1965年出生于安徽砀山,198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居上海。薛松被誉为具有中国“文化波普”的当代艺术家,也是“新海派艺术”的重要代表。1990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艺术家身边一切原有的图像和形态,却推开了一扇全新的艺术大门。艺术家将现成的图片、文字烧烤后分配、重组,再拼贴于画布上。这一破坏与重生、解构与建构的过程,建立了独特的创作意义,产生崭新的视觉效果。图像从原有的意义中被释放出来,被赋予新的理解,将东方与西方、历史记忆与当下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观点链接起来,形成独有的薛松式风格。

我并不太关注画面上有多少绘画的因素,我的作品直接达到视觉的终点:图像的意义。

——薛 松

640

对话系列——花卉、薛松、2018,绘画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180 × 150 cm

面对浩瀚历史、纷繁世相,薛松或由现实切入历史,或以历史隐喻现实,借助“火”的力量,他在图像的毁灭与再生中探寻着艺术的真实和虚幻。本次展出的两件作品,延续了薛松与大师对话系列的特质。

640

蒙德里安,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主张以几何形体构成“形式的美”,作品多以垂直线和水平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格子组成。此为其代表作之一,图源网络。

其中《对话系列——花卉》,画面选用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1872-1944)早期作品,大色块里穿插了中国历代书法残片。画面另一部分穿插黄宾虹的白描,白色背景采用中国传统花鸟作品,中西结合,结构重组,最终形成新图像。

640

对话系列——剪纸、薛松、2018,绘画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200 × 125 cm

这一幅作品是薛松与美国抽象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对话”之作。薛松先采用罗斯科的经典图案搭建起空间框架,创作出了属于艺术家自己的“罗斯科”,接着,他选用中国民间经典的剪纸样式,将焚烧后的灰烬组合之后再上色,在内容上与罗斯科的原作形成呼应。

640

马克·罗斯科,出生在俄国的美国抽象派画家,于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此为其代表作之一,图源网络。

1990年,我的宿舍发生了一场大火,载着多年记忆的物品被严重破坏。失去了一直相伴的存录,化为灰烬的那一段不时在我的心头反复重现,下意识要把它抓住,生怕它消散。刹那间,早已熟识的旧事竟换了模样;过后,则留下了对人世间的另一层体会。火把身边的书本、画册、杂志、报纸及其他印刷品的原有形象全部或局部解体。更有甚者,它们承载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焚烧,这些材料的形神走出了框框,点亮了很特殊的空间,隐含着大量原先看不见的信息。我慢慢推开新发现的这扇门,把早有定论的观念再次敲碎,捕捉在分解与重组之间浮现的可能性,把它们放入用烧过的小纸片所做的拼贴里,由此逐步建立起一个我专有的语系,让我畅快地传达我领悟的艺术境界。

640

艺术家薛松在明珠美术馆“以花之名”展览现场

我用的材料有农民画和剪纸,都是民间艺术。我觉得像敦煌壁画还有民间浮雕都太厉害了,虽然不知道艺术家是谁,但东西真是好,放在任何大师作品面前都不逊色,有力量、有生命力。我愿从不同的艺术形式里发现美,鼓励多去创造,百花齐放,我觉得会更丰富。

/ 薛松

相关展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