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声名鹊起!自19世纪20年代中期,这位年轻的诗人成为浪漫主义的领袖,为艺术舞台带来深刻变革。更难能可贵的是,雨果在诗歌、戏剧和小说创作上均才华横溢,亦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雨果很早就成为罕见的可以靠写作为生的作家之一,而这也促成了他与阿黛尔·富歇(Adèle Foucher)的婚姻,婚后两人育有两子两女:莱奥波尔蒂娜(Léopoldine)、夏尔(Charles)、维克多(Victor)和阿黛尔(Adèle)。尽管婚后曾有过其他几段感情,尤其是与朱丽叶·德鲁埃(Juliette Drouet)的一段长达五十年的情史,但雨果一直维持着这种家庭生活。1843年长女莱奥波尔蒂娜意外去世,雨果深受打击并暂停出版作品。
这段时期,雨果的政治立场不断变化。起初他支持保皇派,并与七月王朝下的皇室走得很近,他愈发感到诗人应当在政府与社会生活中担当起自己的角色,他关心教育及脱离苦海的斗争。随后雨果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并被授予法兰西贵族世卿头衔(Pair de France),并越来越投身于政治。1848年二月革命期间,雨果支持共和国的建立并当选共和国议员。虽然雨果一开始支持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但很快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1851年,由于坚决反对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政变,维克多·雨果踏上了流亡的道路。他首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避难,随后搬往泽西岛——一个靠近法国海岸、但归英国女王统治的小岛。之后,雨果又迁往临近的根西岛,并在此定居十五年。雨果在根西岛买下一所房屋,命名为“高城居”(Hauteville House)。他亲力亲为,将高城居的室内装饰,变成了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雨果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并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将流亡生涯视为一种折磨。虽然他远离巴黎的生活、上流社会和政治活动,且被剥夺收入,再加上其作品在法国被禁,他却又开始了写作,且他的大部分代表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此外,他的写作主题既涵盖政治历史,也有不同笔调的诗歌,同时也对戏剧作品做了润色,但这一时期他最主要的成就无疑是创作了多部伟大的小说,如《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维克多·雨果也由此到达了创作的巅峰期。而他之所以能享誉世界,凭借的不仅是一部部文学作品,还有他不妥协的精神和国际人道主义关怀,例如他对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斥责。
1870年的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而此时的雨果则回到故土,如英雄般凯旋,受到群众的欢迎。虽然对回归期待已久,但此时的他却暗自神伤:巴黎被围困、巴黎公社的悲剧、儿子夏尔与弗朗索瓦-维克多于1871年及1873年相继去世都让他感到无比痛苦。
作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爱国人士,雨果迅速被上流社会和政治圈追捧,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根西岛寻求宁静以完成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作品《九三年》,这部作品也已构思多时。同时,为表达对孙辈乔治(Georges)和让娜(Jeanne)的喜爱,雨果还出版了作品《祖父乐》。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非常崇拜雨果,并希望为他造像,然而由于年事已高不能长时间固定姿势,雨果拒绝了这一邀请。但同时,雨果常邀请罗丹做客,因而罗丹能够画一些雨果的速写图,并以此为原型制作出了几幅画像和一尊雕像。这尊由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创作的《雨果半身像》使得伟大作家的形象得以永生,见证着他沉浮一生的天才和荣耀。
雨果对中国魂牵梦绕,中国读者同样对雨果有着深厚情感。此次展览除了有雨果的中国情结展示,也开辟了雨果和中国专题区,展出雨果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物等。